影视改编的扩大影响与反哺效应、推理综艺的延续性发展、历史悬疑类长篇小说的出版、面向青年写作者的短篇作品集的推出,以及奖项与评论方面的积极探索,共同构成了我们观察和理解2024年中国悬疑推理小说发展面貌的几个重要方面。
跨媒介改编的利与弊
悬疑推理在中国当下的文学与文化市场中,既是一种大众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小众文学。说其在文化上的“大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视改编的带动出圈,比如仅在2024年,从年初的《大唐狄公案》《大理寺少卿游》到“暑期档”的口碑之作《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再到年底的《白夜破晓》《猎罪图鉴2》《清明上河图密码》等剧集,虽然各自收获褒贬评价不一,但都在相当程度上加大了悬疑推理类作品在大众舆论中的能见度与话题度。如果我们将目光推及到过去十年间,悬疑推理类影视剧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推动中国初代网剧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比如《暗黑者》系列、《心理罪》系列、《法医秦明》系列,以及爱奇艺的“迷雾剧场”等等。而在最近这十年间的中国悬疑推理类剧集中,很多都有小说改编作为基础。甚至我们可以说,一部国产悬疑推理小说的市场销量与作者知名度,直接和其作品是否被改编为影视剧成正相关。寻求作品的影视改编,也几乎成为了国内推理小说作家“出圈”的唯一可能方式。
《大理寺少卿游》海报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海报
《清明上河图密码》海报
影视改编在为悬疑推理小说作家与作品扩大了影响力与受众群体的同时,也反过来形成了这一类型文学发展的局限所在。一方面,并非所有风格的悬疑推理小说都适合改编为影视剧,整体上来看,警察刑侦故事、悬疑犯罪小说与“社会派”推理小说获得影视改编的可能性更大,这也就相应带动了更多的作者投身相关类型风格的写作,进一步影响到悬疑推理小说类型内部各种风格创作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很多小说,在创作之初即抱有明确的影视改编目的,并最终使得小说在人物塑造、场景设计、情节安排等方面都呈现出强烈的电影化倾向。
另一方面也和前者密切相关,影视改编即意味着将小说创作深度卷入到影视生产的工业体系之中,使得原本可以“自足”的小说“降格”成为了影视生产流程中的某一环节,甚至很多小说被批评文笔糟糕、大纲式写作,但因为其故事适合影视改编而获得了更多的市场关注。而当“剧粉”反过来看小说原著时,其评价则往往不尽如人意。
《猎罪图鉴2》海报
《白夜破晓》海报
如果说影视改编更倾向于犯罪、悬疑与“社会派”,那么推理类综艺节目(后文简称“推综”)则似乎和本格、推理、谜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2024年,国产“推综”几乎都是此前节目的续集,比如《密室大逃脱》(第六季)、《大侦探》(前身为《明星大侦探》,第九季)、《女子推理社》(第二季)和《开始推理吧》(第二季)。整体上来说,这一类“推综”在国内娱乐工业中虽非主流,但其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比如从节目与明星之间的关系来看,早期的“推综”多少还保留了看明星做游戏的成分,而当下的“推综”则将自身发展成了新的“造星”平台。比如蒲熠星、石凯、齐思钧等“院人”,开始只是作为《明星大侦探》的侦探助理而登场,基本属于节目的“加更”部分,但后来也逐步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体、群像综艺,乃至将事业扩展到音乐、文学、主持等诸多领域。而其在综艺节目中所进行的“桌面剧本杀”、“搜证推理”与“密室逃脱”等游戏形式,也已成为当代年轻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密室大逃脱》(第六季)
《女子推理社》(第二季)
《开始推理吧》(第二季)
长篇历史悬疑小说与主题向短篇集
在小说出版方面,马伯庸的《食南之徒》、陈渐的《西游八十一案:长安击壤歌》、记无忌的《大宋悬疑录:貔貅刑》,以及华斯比主编的历史推理小说集《谜托邦4:故事新编》都非常值得关注。而这些小说突出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其都属于历史悬疑类作品。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年代,也广泛涉及到西汉、唐、宋等多个历史时期。这一悬疑推理小说“回到过去”、寻找写作素材、构思离奇案件的思路,和同年的影视剧创作情况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换言之,这些小说作品和前文所举例的《大唐狄公案》《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清明上河图密码》等剧集,共同构成了当下一股强烈的“历史悬疑热潮”。选择从历史深处取材,不仅为悬疑犯罪类作品带来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甚至还可以加入一些武侠,乃至奇幻元素。比如精彩的打斗场面、离奇的戏法、来自西域的致幻类药物等,都是这些作品中的常见内容。
马伯庸《食南之徒》书封
陈渐《西游八十一案:长安击壤歌》封面
记无忌《大宋悬疑录:貔貅刑》书封
相比于长篇悬疑推理小说,短篇小说集在图书出版市场上无疑遭遇到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中书报亭的消失以及传统杂志行业的萎缩,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间出现的《推理》《推理世界》《最推理》等杂志在2015年之后相继走向没落。而杂志作为短篇推理小说重要发表媒介的式微,直接导致了这些短篇作品失去了既有的发表阵地。大体上来说,最近几年间,短篇推理小说一方面转向微信公众号和各类阅读APP等线上平台,另一方面则集中在各个高校推理社团的“同人社刊”之中,比如复旦大学推理协会的《推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学生推理协会的《闇》、上海交通大学推理协会的《伪证之书》等等。但后者更多只能停留在某种小众化的“圈地自萌”状态,很难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在这一背景下,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华斯比主编、每年一册的《中国悬疑推理小说精选》在近几年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高校推理社刊上的学生短篇作品刊出,为扶持和鼓励新人作者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谜托邦4:故事新编》书封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以时间为标识的“作品年选”之外,牧神文化推出的主题向推理MOOK“谜托邦”系列,在小说类型与内容上就显得更为集中且明确。比如其已经推出的《女侦探》《我的日常之谜》《乌有乡》和《故事新编》,主题上分别聚焦女性侦探、日常之谜、设定系推理与历史推理,围绕这些主题收录一些不同作者的短篇推理小说,收获了不错的反响。这或许启示我们未来国内短篇悬疑推理小说集出版的一个新方向——不一定是围绕某位作者的个人短篇作品集,也可以是围绕某一细分主题的多人作品合集,这样或许更容易寻找到其自身的垂直受众群体,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更稳定的连接。
奖项与评论的新探索
最后,相比于邻国日本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推理文化事业,国内推理小说在奖项与评论方面还付之阙如。不过近两年情况也有所好转,比如2024年新星出版社推出的“首届新星国际推理文学奖”、牧神文化公司策划的“第七届牧神计划新主义悬疑文学大赛”,以及推理书店“谜芸馆”主办的“谜芸馆2024推理小说榜”等都在相关文学奖项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谜芸馆2024推理小说榜国内篇
而在推理文学评论方面,以往主要集中在豆瓣等网络社区,或者是部分见于小说作品的序跋文章和高校推理社刊,学术性与专业性方面都有所欠缺。而在2023-2024年,魏艳对于香港推理小说家莫理斯作品的研究,高媛对于贝客邦小说的评论,以及我对于马伯庸、紫金陈、陆秋槎等作家作品的讨论等,构成了学院批评重新进入中国当代推理文学现场的一种征兆。与此同时,我在《南方周末》上所开设的“悬疑推理作家访谈录”专栏,也试图借此加强研究者和创作者之间的对话,既形成一种推理文学上的交流与激荡,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保留一份珍贵的作家口述史料。
整体上来说,2024年中国悬疑推理文学与文化仍保持了此前数年间形成的影视改编、综艺节目与长篇小说出版等行业惯性,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发展。与此同时,主题向短篇小说集出版模式的探索、推理类文学奖项的日益增多,与学院派推理评论的入场,或许会在不远的未来,为中国悬疑推理文学事业,带来某些新的变革的可能性。
(战玉冰,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
发表评论